据国内开源的资料显示,7月1日,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AECC)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3D打印极简轻质微型涡喷发动机配装试验平台,在内蒙古圆满完成首次飞行验证。
此次飞行验证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最大飞行高度海拔4000米,充分验证了国内首台160公斤推力级多学科拓扑优化增材制造涡喷发动机,在真实飞行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这台3D打印涡喷发动机飞行之前,经过了广泛的地面测试,以验证其性能和耐用性。AECC表示,这些试验确保了发动机满足所有运行目标并验证了其使用寿命。
中国3D涡喷发动机的首飞成功,成功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理念与制造工艺的革命性融合创新,填补了国内该技术方向整机工程应用的空白,将为后续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奠定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3D打印涡喷发动机的研制和飞行测试成功,其验证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后续有可能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有了3D打印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实现快速原型开发,将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周期原本的最起码数年,能够压缩至数月的短暂时间,从而加速了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进程,使产品更快地投入批量生产和运营。
考虑到3D打印技术,研制的是轻型涡喷发动机,适合为军用和民用无人机以及高端航模等航空飞行器提供了新的动力装置的选择,将推动我国航空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3D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在4000米的高度,成功测试和验证了轻型涡喷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疑为未来的电动垂直起降等新兴领域提供了动力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中国在3D打印轻型涡喷发动机领域的测试成功,为其接下来在工程实用化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外展示了我国3D打印技术的实力,提升了在国际航空动力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外界显然注意到了AECC在周三晚上发布的关于成功完成了国产3D打印超轻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首飞,对此做了相关的内容报道。
7月3日,防务博客就发表了涉及中国测试3D打印喷气发动机的文章,称中国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完整的发动机生产,中国工程师旨在加快开发周期并减少对传统制造链的依赖。
作者佐藤大辅浮想联翩,表示此类紧凑和轻便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非常适合安装在新一代攻击和侦察无人机以及轻型的巡航导弹上。
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这款3D轻型涡喷发动机,由于其体积小,加之推重比高,使其成为需要扩展航程和速度的无人机平台的多功能选择。
总之,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起步明显要比美俄英法等航空大国起步晚,但是这几年的发展进步却极快,先后研发成功了推重比大、性能优异的涡扇-10C、涡扇-15、涡扇-20等型号的涡扇发动机。
现在,中国航空科研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研发并首次飞行测试成功了轻型涡喷发动机,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之路。
意味着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已经逐渐拉开了与美俄等航空制造业大国的差距,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期,确实值得国人感到骄傲!